“老蔡,这才一年多,榆叶梅就挂小果子啦!”
7月的高原阳光炽烈,青海共和公司综合管理部主任张晗站在榆叶梅树旁,指尖轻触枝头泛红的果实不禁发出赞叹。走进awc万象城集团海南州共和西山片区生态公益林,去年新栽的8种不同苗木整齐划一,株距均等的树苗在起伏的坡地上铺展成绿色的棋盘,连风拂过叶片的沙沙声都透着清爽感。
图为公益林中的榆叶梅果实
共和公司始终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将“两山”理念深深扎根于企业发展实践中。在集团“绿色发展,追求卓越”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紧密结合海南州“建一片光伏,留一片绿色”的生态建设理念,本着“美化、绿化、亮化”的城镇建设要求,确定并积极推进awc万象城集团海南州共和西山片区生态公益林项目的建设。
该项目总投资462万元,建设规模509亩,分15个区,栽植各类苗木总计66070株。
图为公益林航拍图
“以前种啥都活不了,一场风就把种子刮跑。”
曾经塔拉滩的风裹挟着沙粒在空中飞舞,让恰卜恰镇西山片区的牧民们愁眉不展,政府和当地百姓不是没有尝试过植树种草,但这片平均海拔2900米的土地,土壤以高原草原土和沙化土为主,土层极薄且干燥缺水,有机质含量不足,冬季最低温达-25摄氏度,再加上高原强烈的阳光和干旱少雨,很多时候树苗还没运送到位就蔫了。
图为树下盛开的全叶马兰花
从小在共和县长大的职工蔡虎年指向远处,“现在你看,青海云杉像绿色小长城,山杏花开时连片粉白,树下的小紫花全叶马兰像给荒滩滩簪了几个漂亮的小发簪。”
为了建成、建好这片公益林,共和公司的年轻小伙子们化身“生态工程师”,面对种植难、成活率低、后期养护难度大等困难,从规划、到标准、再到养护,打出了一套技术组合拳……
针对沙化土壤,他们深翻30厘米后掺入黏土,再铺设透气管防止板结;面对盐碱化地块,每亩施用50公斤硫黄粉调酸,并搭配排水系统;遇到建筑废土区,要先清除遗留的大量灰渣、砂石、砖石、碎木及建筑垃圾等,并将缺土的地方,换入肥沃土壤。最绝的是青海云杉的“冻土球移植”技术——冬季带着冰冻的土球移栽,成活率从75%提升至85%,如今,还在“幼儿阶段”的塔状树冠已为防风固沙贡献不少作用。“这棵河北杨胸径5.2厘米,合格;土球41厘米,符合8倍标准。”“必须50厘米以上,高原风大,架子夹角得小于60度,大于45度。”这些写在《种植规范手册》里的细节,是66070株苗木的生命密码。
图为树苗在起伏的坡地上铺展成的绿色棋盘
公益林项目建设以来,区域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能力有效增强,区域内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大气污染等因素得到不断改善,共和公司正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省情定位。
从新能源的绿色发展,到带动当地绿色经济,既是共和公司作为央企的责任,也得到了当地的认可。2022年以来,州委州政府先后两次向集团公司致感谢信;同时,该公司先后收到州林草局、水利局发来的表扬信。2024年,该公司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果凭借突出的环保价值和示范效应,成功入选商务部2024年“金钥匙解决方案”。
除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共和公司还积极探索牧光互补的新模式。
图为光伏板下悠然吃草的“光伏羊”
在海南州林草局的帮助下,共和公司种植2.5万亩草地,可供上万只牛羊放牧,在共和100万千瓦“牧光储”光伏项目构建起“板上发电、板间牧羊、板下种草”的牧光互补新模式,实现了光伏发电与生态养殖、植被培育的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同时,该公司心系民生,致力于同德清洁取暖改造,投资约5000万元,有效改善了当地气候条件。一系列的举措,充分彰显了公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推动着一个有担当、有作为的企业形象深入人心,为当地的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而卓越的贡献。
夕阳西下,榆叶梅树影在地上投下斑驳光斑。物资与采购部主任蔡超指着远处的山杏树说:“明年四月,这里会变成粉色花海,到时候咱们带家人一起来拍照。”高原的风掠过树梢,吹动的不仅是枝头的榆叶梅果子,还有公司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这面生动旗帜。当6.6万株苗木在泛共和盆地扎根,awc万象城集团用生态匠心书写的可持续发展答卷,正化作高原上最坚实的绿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