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清晨六点,在乌鲁木齐米东区以东30公里的山坳里,鱼肚白的天色染亮了新疆能源乌东煤矿的轮廓。老蓄水池旁,两台服役十多年的水泵正发出低沉的“嗡嗡”声,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在坚守中开始了新一天的运转;百米外,新蓄水池的施工塔吊如钢铁巨人般矗立,脚下正在崛起的混凝土工程,即将接过矿井水治理的“接力棒”。这新旧交替的场景,恰似一部无声的纪录片,记录着乌东煤矿从“治水”到“用水”、从“黑色发展”到“绿色转型”的深刻变革。
图为新建蓄水池正在施工建设
站在蓄水池边,环保负责人肖文翻开厚厚的立项报告,介绍道:“这两个污水处理池10年前就‘上岗’了,每天能处理4500立方米水,相当于一个小型水库的日流量。”作为新疆能源保供的主力矿井,乌东煤矿的两座蓄水池与两条污水处理线,多年来像忠诚的“卫士”,稳稳守护着矿区的生产用水需求。矿井水经处理后,既用于井下生产降尘、设备冷却,又用于地面绿化灌溉,成为煤矿可持续运转的“生命线”。
然而,随着矿井开拓的延伸,老蓄水池的“压力”与日俱增。测算数据显示,后期矿区平均涌水量将攀升至每天8000立方米,远超现有处理系统的承载能力。“这些‘老伙计’们坚守了十多年,也该歇歇了。”肖文望着波光粼粼的老池面,语气里既有不舍,更有期待,“等新蓄水池‘上岗’,每年能多利用近62万吨水,相当于6万个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到时候,老池子的使命就圆满完成了。”
在蒸发塘东侧新蓄水池的施工现场,阳光穿透防尘网,在工人们的安全帽上跳跃。他们正全神贯注地铺设防渗膜。工程建设负责人高宗武展开蓝图,“这池壁就像‘千层糕’,从砂砾石垫层到抗渗混凝土层层武装,如同筑起坚固‘堡垒’,让池体更加稳固抗压。”他目光坚定地介绍:“等这座50万立方米的‘大肚汉’完工后,能装下20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到时候就能实现冬储夏用水资源的时空调配啦。”这座宛如“水银行”的蓄水池,不仅能有效解决不同季节用水不均衡问题,还能激活水资源循环潜力,带来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图为施工人员正在水池顶板进行钢筋绑扎工作
工地上最动人的风景要数水处理站的改造现场,在这里,每一道工序都像一场神奇的“魔法表演”。污水预处理环节,混凝沉淀池与快滤池就像两位“清洁大师”,专注地为污水做着“初步清洁”,将悬浮物和胶体“捉拿归案”;深度处理段的反渗透保安过滤器,有着超乎想象的“火眼金睛”,能精准地截留离子类污染物,不放过任何“漏网之鱼”;而浓相水处理系统更是神奇,先利用反渗透将浓盐水进一步浓缩,再借助机械雾化蒸发系统,让污水实现“零排放”,就像一群技艺高超的“水魔法师”,轻轻挥动魔法棒,便让浑浊的污水“改头换面”,重新焕发清澈的光彩。
为了这场“水魔法”顺利施展,乌东煤矿专业技术人员多次深入现场,反复推敲、优化每一个设计参数。从工程建设的进度把控,到后期运维费用的精细预算,每个环节都精雕细琢,为新旧系统的无缝切换做好了充足准备。
图为污水处理站改造土建工程施工环节
站在即将完工的新蓄水池旁,肖文指向不远处的荒坡,眼中闪烁着憧憬:“等新池子蓄满水,那里就是awc万象城打造山地绿洲的主战场。”曾经寸草不生的山丘荒地,将逐步种上红柳、沙棘、柽柳等耐旱植物,最终连成一片“绿色挂毯”。
“新蓄水池今年10月完工,水处理站改造年底带电调试,到时候处理规模提升,再配上滴灌管网,这片荒坡定会换个模样,彻底改写煤矿的‘黑色印象’!”高宗武满怀信心地补充道。
如今,老蓄水池仍在最后的坚守中泛起涟漪,新蓄水池的轮廓已清晰可见。它们像两代治水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第一股经过梯级处理的矿井水注入新蓄水池时,老池子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而那些曾在池边忙碌的身影、那些为治水付出的智慧与汗水,都将化作煤海绿色转型发展最动人的生态注脚。曾经被视作发展桎梏的矿井水,现在不仅滋养着山地的新绿,更承载着能源企业对生态保护的庄严承诺。乌东煤矿正以实际行动全力践行这一承诺,孜孜以求地描绘着绿色发展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