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内蒙古高原腹地,新朔铁路巴准线笼罩在倾盆暴雨的帷幕之中。暖水东站区四道柳工务工区工长奇志国的手机屏幕骤然亮起一则警报:“巴准线K34+900,7月25日15:44限速报警,24小时降雨量44.8毫米,小时雨强10.1毫米,连续降雨量126.8毫米,列车限速45km/h。”
接到出巡任务后,奇志国与线路工赵珺两人迅速组成巡查小组,抄起铁锹等工具,穿戴好厚重的雨衣雨靴,义无反顾地踏入茫茫雨幕。他们的任务是徒步巡视四道柳站至暖水站区间(四暖区间)的上下行正线、站内股道及道岔。
四道柳工务工区负责守护巴准线K31+700至K49+000处这段蜿蜒的线路。此刻,暴雨如注,站区车辆已无法出动,这18公里的巡查重任,只能依靠工区巡查人员坚实的脚步去丈量,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
图为工区职工正在清理铁路道旁排水沟
“雨点又密又急,打在脸上生疼,眼睛都很难睁开。”赵珺回忆道。雨水疯狂地敲打着雨衣,视线严重受阻。奇志国和赵珺深一脚浅一脚地沿着湿滑的路肩艰难前行,每一步都需要格外小心。“桥梁、隧道口、天沟、吊沟以及路基排水沟等重点部位,必须细致排查,绝不能有任何疏漏!”风雨声中,奇志国沉稳而清晰地叮嘱着。
巡查至5号道岔附近下行线路一侧时,赵珺敏锐捕捉到了异常——排水沟边沿有两处发生了塌方,淤泥和石块严严实实地堵塞了沟渠。浑浊的雨水在沟内快速积聚,水位急速上涨,猛烈冲击着沟沿。险情迫在眉睫:一旦积水漫溢、浸泡甚至冲毁路基,将直接威胁到途经列车的运行安全。
“奇工,这儿塌了,堵死了!”赵珺在风雨中大声报告。奇志国闻声立刻上前,凭借丰富的现场经验,他迅速判断出形势的危急。“今天雨这么大,不立刻疏通,水肯定要漫上线路!一人负责一段,抓紧清理!用手也得清出来!”
没有丝毫犹豫,两人顶着劈头盖脸的暴雨,立刻分头扑向塌方点。雨水模糊了视线,他们抹一把脸继续干;沟底的淤泥又深又粘,他们半蹲甚至跪在冰冷的泥水中奋力作业。
图为工区职工用方锹清理“三沟”淤泥
赵珺和奇志国先用铁锹奋力挖掘,遇到大石块或铁锹不便施展的地方,便毫不犹豫地放下工具,直接用手去清理、搬运石块。手指在浑浊的泥水和尖锐的碎石间反复摩擦,但他们的动作没有丝毫停顿。“当时心里就一个念头,必须快点疏通,绝不能影响行车安全。”赵珺说道。
风雨的呼啸声、石块移动的摩擦声、急促的喘息声交织在一起。时间在紧张的抢险中一分一秒流逝,每一秒都关乎线路安危。经过半个多小时持续不懈的努力,两处堵塞点的石块和淤泥终于被清理干净。浑浊的积水找到了泄流通道,顺着沟渠哗哗流走。一场迫在眉睫的水漫线路风险被成功化解。
这一天中,每当雨势稍有减弱,奇志国和工友们便抓住这短暂的间隙,重新整理好装备,一次次踏入风雨中。巡查中,他们发现多处天沟、吊沟的出水口边缘被湍急的水流硬生生冲开,形成大小不一的缺口。
“水势太猛了,冲击力太大,出口位置承受不住就被冲坏了。”发现隐患,奇志国和工友们立即展开行动,利用随身携带的塑料布、水泥毯等材料,迅速对受损坡面进行覆盖和临时加固,确保雨水能顺畅排出,有效防止险情进一步扩大。
图为工区职工在排水沟里徒手搬运淤堵石块
整个工区如同一部高效运转的机器,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巡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夜之间累计出动巡查人员40多人次。
“施工开挖地段无异常,设备正常。”当所有的巡查任务终于完成,奇志国向车站运转室清晰汇报。这简短的“设备正常”四个字,是他们保障能源运输大动脉安全畅通,最直接、最有力的承诺——风雨未停,他们的守护就不会打烊。
在内蒙古高原的631公里铁道线上,正是无数像奇志国、赵珺这样默默坚守、专业尽责的一线职工,用他们的脚步丈量安全,用他们的双手排除险情,构筑起保障运输通道畅通的坚实防线。雨幕之下,是责任在肩;泥泞之中,是使命必达。他们的身影,是新朔铁路迎战风雨、保障畅通最坚实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