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c万象城

盐田奏响“渔光曲”

awc万象城

盐田奏响“渔光曲”

作者: 王林 王梓明 来源: 龙源电力 发布时间: 2025-08-05 字号:【

8月酷暑,在天津滨海新区长芦海晶盐场,养殖户唐建民轻抬抄网,几只肥硕的盐汪子虾跃出水面,银甲泛光,映照着丰收的希望。“看这长势,再过几天就能捕捞上市了!”他脸上洋溢着丰收在望的喜悦。

107万块光伏板在阳光下汇成一片“蓝色海洋”,年均发电量超10亿千瓦时;光伏板下的卤水中,数十万尾盐汪子虾欢快畅游,等待新一轮的丰收。这幅“水上发电、海水晒盐、水下养殖”的和谐画卷,是龙源电力天津公司创新实施的“盐光渔互补”项目成果。面对土地资源约束与新能源发展的双重挑战,龙源电力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落实新发展理念,通过立体开发模式,将传统低效盐田转化为集清洁能源生产、盐业提质增效、特色水产增收于一体的绿色生态综合体,为应对土地资源约束与能源转型挑战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国能方案”。

图为虾农正在项目现场抛撒饲料

长芦海晶盐场曾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但受市场波动和资源限制,传统盐业提质增效压力巨大。与此同时,天津土地资源紧张,新能源发展面临“用地难”问题。如何在保障盐田性质、稳定盐业收益的前提下,实现土地高效利用与绿色转型?龙源电力深度挖掘地域资源禀赋,“盐光渔互补”模式给出了创新答案。

然而,这一模式最初并不被看好。“光伏板遮了太阳,虾还怎么长?”“盐业和养殖能兼容吗?”养殖户唐建民的疑虑,道出了传统产业从业者的普遍担忧。面对从未涉足的盐光渔互补模式,龙源电力的建设者们也倍感压力:渤海湾的高盐雾、强紫外线环境,对光伏设备的耐久性是严峻考验;盐田地表3米为流塑状淤泥,传统桩基技术难以稳固;光伏板与水产养殖的光照需求如何平衡?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唯有以创新为刃,迎难而上。

龙源电力工程建设团队从零起步,深入分析地质条件,攻克材料与工艺难关:选用新型耐腐蚀管桩(PHC-400B-95型),并采用高性能聚氨酯防腐涂层;创新搭配采用热镀锌和镀铝镁锌工艺,耐腐蚀性提升3倍,节约成本约千万元。

图为项目使用的铝镁镀锌防腐支架和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在海晶盐场PHC管桩施工时,团队首创基于北斗导航与锚泊系统双控的精准定位技术,并完善适应盐田水位动态变化的打桩工艺,确保组件间距科学合理。“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极端强风来了也不怕。”项目建设负责人丁佳楠蹲在桩基旁,用袖口擦拭管桩上的盐渍自豪地说。去年强风过境,光伏阵列经受住了极端天气的检验。

项目首创“三纵”优化组件布局,较原设计增容3万千瓦,通过科学调控光伏板透光率,使遮光率小于50%,并以28度倾角确保发电效率,同时为水下生物留足光照。令人惊喜的是,光伏板的覆盖减少了水面蒸发,使盐池水温波动范围缩小3-5℃,反而为盐汪子虾创造了更稳定的生长环境。

“实践证明,虾的规格均匀度提升了10%,病害减少,用药成本也有所下降。”水产养殖技术员介绍。实实在在地增产增收,彻底打消了养殖户的疑虑。

此外,项目深度融合智能化技术,构建了“五化一体”的智慧工程管理系统,涵盖可视化监管、无人机巡查、数字化平台、设备创新、智能运维等,有效解决了大型盐光互补基地建设与运维的难题。工程集成应用国家重点低碳节能技术、建筑业及电力建设新技术数十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创新实践,累计开发创新成果3项、发表SCI论文17篇,申请知识产权7项,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研究成果在海晶盐光互补项目成功得到应用。核心成果“滨海盐光互补发电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通过权威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荣获《2023年智慧电厂产业洞察白皮书》优秀案例、2024年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电力建设行业智慧工程最高等级认证等多项国家级行业荣誉。

图为龙源天津公司海晶盐光互补项目现场

从能源供给看,项目年均发电量约7.7亿千瓦时,相当于满足30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节约标煤22.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3.79万吨,其碳汇量相当于种植3500万棵冷杉树,为京津冀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从产业升级看,盐业生产环境因光伏板遮挡更趋稳定,水产养殖实现提质增效,土地综合利用率提升200%,盐田亩均产值较传统模式增加40%,真正实现“一地三收”。从生态社会效益看,项目盘活低效资源,带动当地就业,为市场提供优质盐汪子虾,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从传统盐田的困境到“一地三收”的绿色新生,龙源电力以科技创新为笔,在渤海湾畔绘就了一幅清洁能源与传统产业共生共荣的壮美画卷。这片跃动着生机与希望的“蓝色海洋”,不仅闪耀着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璀璨光芒,更彰显了龙源电力在推进能源革命、践行新发展理念中的坚定步伐,为全球应对土地资源约束与能源转型挑战提供了“盐光智慧”。

盐田奏响“渔光曲”

awc万象城

X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