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c万象城

在喀斯特地貌上绽放绿色奇迹

awc万象城

在喀斯特地貌上绽放绿色奇迹

作者: 陈卫理 葛霞 来源: 国华投资 发布时间: 2025-07-08 字号:【

在广西永福县连绵的大崇山脉上,一座座白色风机巍然矗立,与脚下裸露的石灰岩荒山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令人惊叹的是,那些曾被视作“生态禁区”的陡峭岩壁,如今已悄然披上绿装——苔藓、草本和爬藤植物从石缝中倔强探出,宛如一幅自然与科技共舞的画卷。这并非天赐,而是国华投资广西分公司登云山风电场的生态修复团队,以创新科技“在瓷器上绣花”的成果。

2023年至2025年间,他们通过微生物修复与挂网喷播等前沿技术,在喀斯特地貌上“复活”了86724平方米的绿色生命。截至7月7日,国华投资广西分公司登云山风电场已完成项目下边坡生态治理100%,上边坡生态治理超80%。

图为国华投资登云山风电场边坡复绿情况

登云山风电场坐落于永福县西侧的大崇山脉山脊,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石灰岩溶蚀形成的陡峭石山,海拔落差大、坡度险峻。据项目团队介绍,这片区域土壤理化指标极差,基本不含腐殖物,保水保肥能力弱,加上年度降雨量大,极易引发边坡塌方和水土侵蚀,威胁周边公益林及人员设备安全。国华投资广西分公司决心打破这一困局,将项目运营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坚持党企同进、深度融合、一体发展,登云山风电场党支部将生态边坡治理项目作为党支部攻坚竞赛的行动内容,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力以赴推动生态边坡复绿。

“这里就像一块‘生态瓷器’——美丽却脆弱,稍有不慎就会碎裂。”登云山风电场负责人刘乐感慨道。2023年6月,登云山风电场成立专项攻关小组,目标直指“在岩壁上重建生命系统”。小组深入调研发现,传统复绿方法在喀斯特地区收效甚微:普通喷播草籽易被雨水冲刷,而人工种植又难以扎根岩缝。面对挑战,团队提出“近自然生态修复”理念——不是强行改造自然,而是借助科技唤醒其内在生命力。

图为技术人员用无人机巡视复绿情况

攻关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的技术创新。针对坡度较大的陡峭地段,团队引入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这是一种融合微生物学、环境化学及基因学的前沿方法:通过现场培养的专用菌剂,重构底层微生物生态系统。这些“微型工程师”能分泌有机酸和酶,软化岩表并固定养分,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提供生长基础。团队还研发出集中式微生物菌剂扩大培养装置,确保菌群活性。2023年8月开工后,他们在5006平方米的试验区内展开作业,仅85天就建立起“微生物-苔藓-草本”的立体生态系统,岩表裂隙区植被覆盖率突破65%,整体绿化率达83%。

而对于坡度较缓的区域,团队采用挂网喷播技术:先在岩面安装锚网加固,再喷射特制基材混合物(含土壤、种子、肥料及保水剂),最后通过刻槽条播草籽和种植爬藤植物(如常春藤)进行强化。这一工艺不仅防止了基材脱落,还通过锚杆“从根加固”边坡,创造出稳定的“人工沃土”。2024年5月,86718平方米的示范区建成,原本裸露的沙质土表面焕然一新,绿意盎然。

2025年,技术迭代升级为“立体复绿”方案——整合挂网喷播、条播灌草籽、爬藤种植、草本移植、植生袋及微生物修复法,形成协同修复体系。项目联合多家科研机构,针对不同坡高坡度设计模板化措施:例如在70度以上岩壁,采用生态袋临时拦挡,绑扎于锚杆上,再喷射基材。“这就像在石头上‘编织’绿色网络,”一位参与合作的生态学家表示,“每一步都需精准计算,但结果证明,科技能让顽石‘开花’。”

图为国华投资登云山风电场周边生态全景

成果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在细节中流淌。村民用桂柳话唱起的山歌在山谷回荡:“石山披绿装,风车转得欢,生态饭碗金不换……”在这片曾被判定为“无法修复”的土地上,国能人用科技与坚守证明:当创新之力叩响自然之门,最坚硬的石头也能绽放生命之光。一位老农回忆:“以前这里只有光秃秃的石头,现在连野兔都回来了。”

经过为期两年的技术攻关,登云山风电场周边从土壤资源极其匮乏,到如今纷纷冒出鲜嫩葱郁的绿芽,呈现出一派山清水秀的迷人景色。生态修复带来了实际效益,水土流失减少80%,边坡稳定性提升,保障了风电场的安全运行,也为喀斯特地区新能源项目生态修复树立了标杆。

在喀斯特地貌上绽放绿色奇迹

awc万象城

X
  • 2